任何病理学或教科书里并没有所谓的手机强迫症,这只是现代人的一个新新名词。至于这种现象,临床心理师陈心洁觉得归类于手机成瘾行为比较恰当,犹如网络成瘾。手机成瘾者会一直检查手机是否有信息,或者常常更新手机,他们迷恋手机到无法自发。和上网相比之下,手机成瘾更加大众化,因为手机更加方便携带,随时随地可以使用。
手机成瘾并非一种精神病,但是当某个人使用手机到了超出正常人的范围,产生了焦虑和紧张,并妨碍了生活作息,如果无时无刻都需要手机,没有手机就会寝食难安,就需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协助了。
依赖手机 不分年龄
手机成瘾不只是青少年或孩童的问题,成年人也会面对手机成瘾的问题。
现今社会的脚步越来越匆忙,导致许多人的心态也很急,一刻都不能停下来,停下来就觉得很孤独,就要找东西来解闷。手机和网络一样都是虚拟的世界,通常缺乏人际关系的,社交上比较孤独的人,更为容易依赖手机。
这些人生活上没有什么朋友,也比较难和别人形成亲密的关系,于是他们只能透过另一个媒介来传达情感及信息。所以,手机除了是人以人之间沟通的桥梁,也是精神上一种慰籍。
青少年则是受到同侪的影响,为了和朋友有共同话题,或者不被排挤,一般上都会追逐潮流而迷恋手机。
还有一种就是忙碌的工作狂,利用手机传信息和邮件、开会等来交际和工作,所以他们随时随地都会检查手机,没有手机就会觉得很不安。
手机背后的阴影
陈心洁认为太早接触手机的小孩,或者常使用手机者,他们的沟通及表达能力将会下降,而导致社交障碍。常常使用手机使他们没有机会训练口语和非口语的表达,在正常的社交场合里,他们没有办法理解别人的信息,例如,对一个人从眼神、语调或表情展示生气不敏感。
有些人则利用手机做挡箭牌,平常不敢表达的信息和情感,就依靠手机来传达,这将导致情感上的断裂。依赖手机也不能弥补情感上的表达,沟通内容通常就只能体留在表面,而甚少切入更深入的话题。
经常使用手机也会导致个人忍受孤独的能力降低,当处在一个人的空间,就会比其他人更容易深感不安。
过度依赖手机也会引发其他后遗症,有些宠爱孩子的父母,就算经济不景气也会答应孩子的需求,购买手机给他们,导致孩子缺乏责任感,如果父母不愿买手机给孩子,也会间接导致亲自关系受影响。
另一方面,青少年也会面对同侪的压力和比较,而连带影响个人品格,例如为了和朋友相比,而一直追求新品牌;当看到别人使用新型手机而眼红妒忌,并蒙起贪念及行窃。
身心灵 放轻松
陈心洁表示只要正视问题,以身心的方式放松焦虑,手机成瘾也是可以根治的。她表示,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还有很多艺术,需要去学习面对面沟通。她也提供了几种方法让大家参考:
1)深呼吸,既是腹部的呼吸法,让紧绷的肌肉放松。
2)转移注意力,比如集中精神地描述一样物品。
3)提升生活的品质,并培养个人爱好如看书、种花等,以增加孤独的免疫力。
4)手机是社交的工具,尝试从别的方式来取代手机以获得社交上的满足,比如参与活动,建立更多的友谊。
分享⊙临床心理师陈心洁(马来西亚精英大学心理学系高级讲师)
刊登于2009年231期《中学生》月刊
栏位:本月话题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